【学姐谈留学】初到日本,语言不通的我经历的挫折
这几天,mitsu酱回访10月份通过三道去日本的同学,大家都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自己的日语是真的不行。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初到日本时因为语言不通而经历的各种挫折...
mitsu酱去留学的年代还没有Jtest,只有JLPT。出国前在国内学习了半年,是个很正规的语言培训机构,聘请了外教上口语课,另外有听力和语法课。但当时的我并没有考级,学期末担当老师说我们能达到N3水平(现在想想是不是老师在安慰我们) 。就这样,自认为有N3水平的我就懵懵懂懂的去了东京。
我所在的语言学校规模较小,一个班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最好的同学已经在国内考出N1来了,还有几个N2的同学,剩下的大多数是像我这样初级水平的学生。上课从初级开始从头学起,老师也会特地放慢语速讲,即使这样一开始我也有很多听不懂,毕竟单词量有限,听力水平也达不到。当老师提问的时候,最先做出反应的永远是来自上海的那几位N1,N2的大神。每当这时我总是用特别崇拜的目光投向那几位同学,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快速流利的回答好问题。
其实这也正常,几乎99%的同学初到日本留学,都会面临着语言不通带来的诸多不便。即使国内N1过去的同学,虽然语言学校的上课听得懂,但真正日常和日本人交流还是吃力的。
语言不过关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呢?最直接的是打工问题。
曾经,因为语言不好面试碰壁了N多次,好不容易有一家L便利店老板同意收我了,但因为自己的语言不好,时给只有750日元,而我的同事们时给最少850日元起。但在当时我的看来这些不重要,谁让自己的日语不好呢?
不过,便利店的打工没想象中的简单,因为那家便利店有贩卖香烟,而日本人来买烟爱说烟的简称,对于我来讲真的是一个难题。我只能硬着头皮问客户,请问您要几号香烟?(香烟摆放时都有编号)一个月下来,其他的单词听力没见长,但对于数字的反应是相当的快(o(╥﹏╥)o)。
月末要去看下个月的排班表,找来找去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于是就去问老板:我下个月的排班计划是什么?结果,老板来了一句:君はいいです。日本人对于这个'いいです'真是用到了极致,它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我隐隐约约觉着事情不对,回去把当时老板说话的语气给同宿舍的学姐重演了一遍,学姐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被炒鱿鱼啦。
...好吧...(自己默默的承受着一切)
经历了便利店被クビ的事情,在东京这个城市第一次尝到了挫败感,但我属于越挫越勇类型((#^.^#))很快面试成功了一家D开头的家庭餐厅。第一次挑战餐厅服务员这个岗位,难度系数是便利店的2.0版本。(真佩服自己的勇气)。这家餐厅的菜名,是那么的诗意,那么的长。对于我这个伪N3日语小白来讲,又是一次挑战啊。客人们喜欢吃季节限定的菜品,我记得当时做的主题是关于芝士的,各种芝士的日语片假名每天在我脑子里转啊转:モッツァレラチーズ、パルメザンチーズ、ゴルゴンゾーラチーズ、ゴーダチーズ...然而,当时的我记不住啊。看着前辈们神采飞扬的拿着点菜机给客人点餐,而我只能去做上菜这一环节,遇到客人追加订单拉住我要点菜时,我只能是求助前辈出面了。
在这家餐厅做了不久,我自己就辞职了...
痛定思痛,日语不过关,也只能先从其他岗位做起了。当时在日本给外国人的工作机会不如现在多,很多餐厅都没有中国人员工。想自己找到合适的职位比较难。于是,学姐介绍了一家做外国人职业介绍的中介,付了5W日元的中介费,找到了一家西餐厅后厨的工作。我的好运也开始来了,这家餐厅我是第一个中国人アルバイト,大家对我这个歪果仁很好奇,各种关于中国的问题铺面而来,‘中国有没有手机呀‘ ‘中国有没有空调呀’等等,也难怪他们问这样问题,当时日本的卡拉OK馆里,关于中国的音乐MV都是80年代的影像了。
不过,在这里倒是可以提高我的日语,不用面对客人,日本人同事除了几位正社员外都是和我年龄相仿的日本人大学生,大家特别照顾我,对我说话时会特意的语速放慢。我遇到不会表达的日语时,一个眼神就能明白我的意思,然后教给我这句话该怎么说。慢慢的,我上课能跟得上老师的进度了,老师的提问我也能特别快的反应出来。下课时,不会再像一开始怯生生的不敢跟老师说话了,而是主动去和老师交流上课的内容。
现在回想起来,可以淡淡的说一句:不经历挫折怎么见彩虹。
所以,希望刚去日本的同学们也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慢慢让自己说出流利的日语,能够真正的适应在日留学生活。